第十三章 宝德学会(1/2)

作品:《帝星光年

1075年7月,王安石因不愿意攀附边寅而被抓拿入狱,当时王安石的死刑判决已经批准,可是宝德硬是改判了解除公职,边寅心中虽然不满却只能憋着。

宝德这么做的原因是害怕辽军再次来犯,他想,既然王安石不合群赶走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杀哪,一旦国家有难还是要用的,边寅杀,朕来放,国家有难时再招回来,那小子肯定感恩。

宝德所料不错,王安石临走时特意跑到宫门前叩头谢恩,那场景很感人。王安石认为,皇帝肯定是遭奸臣蒙蔽了,可是如何铲除这些奸臣,救皇上,救国家,救万民哪,这时岳麓书院的聘书到了。

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是欧阳修,欧阳修在聘书中说,先生的文章早已名满天下,现在又在北平痛击辽寇,鄙院对先生的大才早就歆慕已久,希望先生不吝赐教共商富民经武的大计。

当时文章以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为最,再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八大家。由于后隋的博学士科放弃了唐代的诗词取士,而是沿用汉的策论取士,所以苏洵没有像我们这个空间那样怀才不遇,而是早早的就进入了仕途。

苏洵的文章固然写的好,政绩官声也一直不错,他从地方干到中央每一任都做的很漂亮,后来被文彦博赏识调入户部担任相卿辅佐文彦博改革。在此期间,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洵先后进入仕途,也加入了文彦博的改革队伍。

文彦博倒台后,杨成林、边寅对文党进行清理,一大批跟随文彦博改革的官员都被拿下,苏洵、苏轼、苏辙都被罢了官(边寅想大开杀戒,可是宝德对文官就是不开刀)。

虽然苏家薄有良田,可是也经不起爷三一起失业呀,那时的官员没有养老保险,更没有失业保险,没办法只好四处打秋风过日子。

这时范仲淹已经病逝,他的学生欧阳修接任了岳麓书院的院长,由于欧阳修的文名博于天下,岳麓书院的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考公务员通过率极高,只要进了这个书院就等于一只脚跨入了公务员队伍,所以海内学子悉数集于岳麓。

苏洵老了走不动,苏轼、苏辙哥俩就跑来应聘讲师了,其实欧阳修早就对这二人心仪已久,既然送上门来那有拒绝的道理。苏氏家学以纵论古今见长,二苏的到来让岳麓学风更加醇厚,特别是二苏一直追随文彦博搞改革,对上层政治架构的设计有独到的见解,进入岳麓后,二苏与学子们醉心于构建一个新的政治体系,虽然他们的构想不能马上实施,但是随着岳麓学子不断进入公务员系统,通过不断的堆积,只要有一天皇帝想改革,岳麓政治学就能马上变为现实。

后来王安石领导并取得了北平保卫战的胜利,欧阳修就想聘他做教授。

自范仲淹以来岳麓便有经武的学风,可是通晓军事的学者不好找,只懂军事不懂经史的武夫又不符合岳麓的招聘要求,毕竟岳麓是书院不是武院,而王安石精通经史又有武略非常适合岳麓的要求。

但是苏轼却劝欧阳修等一等,他的理由是,现在的朝廷奸臣当道,王大人未必能在朝廷立足,待他落魄时再伸手会更好,况且官员有官员的工作,学者有学者的工作,做官就做做官的事,学者就做学者的事,两者不能混为一体。例如王大人现在来岳麓,我们该怎么待他哪,以教授待他,别人会说我们岳麓不识尊卑,以勋贵待他,别人又会说我们巴结权贵失了读书人的尊严。

听了苏轼的一席话,欧阳修就罢了聘王安石的念头,直到王安石被贬,苏轼又重新提起了聘请王安石的事,苏大胡子说“现在是时候了”。

1075年10月,王安石正式被聘为岳麓教授。

王安石久在地方任职,又有领导军队抗击外敌的经历,这些历练是苏氏兄弟都没有的,所以王安石一到书院就被欧阳修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星光年 最新章节第十三章 宝德学会,网址:https://www.yaoyun.org/62/623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