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色即是空 36 灾难与福音(一)(1/2)

作品:《爱恨悠悠球

手机阅读

巴士伦和柳莎莎全家从电影院出来心情很郁闷,刚刚看完的美国好莱坞大片《2012》电影,由于电影有鼻子有眼的逼真描写让他们搞不清这《2012》是什么片种,电影已经在渲染还有两年就到来的灭绝时代,《2012》无情地描写地球的覆灭景象,那些自然灾害好像是一种提前展示,编导拍这样的电影肯定不是追求魔幻效果,他也不是魔幻片,也不是科幻片,很像是一部预告片。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因为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争论激烈的哥本哈根,人类为地球的气候变暖和从来没有过的异常而唇枪舌剑的斗着。电影极力反映着当今世界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心灵给这个人类社会带来的灭绝的危害。在《2012》中,人们在提前知道人类的灭顶之灾后,那些统治精英没有进行全面动员改变环境和正规的弃恶扬善的心灵教育,而是在继续恶性膨胀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全球搞所谓的科学技术大发展,其实所谓的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利弊双刃剑,它既可以暂时造福于地球人类的享受,也可以无情地毁灭地球和人类。随着科技的全球化大发展,如今的“灾难”也是连连不断,这就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人为恶果,是自然规律对人类贪得无厌心理的惩罚。而资本的罪恶则是人类私有制国家和资本家贪婪地追名逐利,无止境的榨取地球和人类资源,是造成地球和人类“灾难”和“毁灭”的直接原因。地球一直在抗议人类“伪科学技术”的泛滥,为了保护自身的平衡,于是就开始发怒,发威!于是就山呼海啸,天崩地裂,狂风怒嚎,风沙弥漫、空气恶浊、气候乱弹、三九开化、三伏飘雪、河水资源、矿产资源枯竭……电影揭示了私有制度发展到极端的恶果,所以人类必须为这种自私的制度承担责任,就像诺亚方舟时期的人类罪恶到最后以死来谢罪。这种谢罪是必然的并不伟大,是这种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尽管这种私欲膨胀的制度被当下抹上一层道义的色彩,人们被这种道义的色彩所麻醉,也使得这个制度免于自我审判,但违背了自然规律总是要被惩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整部电影都在为垂死地球的垂死制度涂抹道德油彩。更深层的意义是,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文化反省,伴随沧海横流、神州陆沉的,没有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深沉悲悯,只有无动于衷的家长里短、男女私情,最后又是基于此地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了人类。于是,人类文化的反省成了美国文化的礼赞。一部悲剧又成了喜剧。最后诺亚方舟迎来了无限光明灿烂、海阔天空的新世界,灾难本身也被灾难抹掉了。柳莎莎觉得巴士伦对《2012》里的故事情节很投入,便笑着对老公说:“电影这东西不要当真,《2012》尽管演得逼真,但这毕竟只是一部商业片。”“看了这部片子给我一个启示,让我想起我们这些自认为在市场化中如鱼得水的人,那些在商业文化水沟里优哉游哉的“青蛙”,社会把我们这些“青蛙”吹捧为精英,其实我们是多么不理解全球化的滔天海啸啊!这场灭顶之灾正是人类精英们所造成的。”巴士伦深有感触。“辩证的看这场灾难对精英们有没有害处?看看电影的片尾给幸存的精英们展示了一个多么光明的前途,他们好像沐浴在了天国的明澈光辉中。绝大部分人口被海啸清理了,地球恢复了宜人风光,地球不再拥挤和匮乏,足够精英们好好享受、和谐几百年了。没有害处,反而大有好处!所以,毫不奇怪,在此灾难面前,《2012》中全球精英一反常态地迅速达成共识,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实施绝密方案,干净彻底地抛弃了各自的国民,而不是像在哥本哈根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气候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看来,类似的灾难,在精英们看来不但不是灾难,简直是梦寐以求的“福音”。看看“气候门”中的科学精英们是如何处心积虑地要创造“灾难”!这只是黑幕的一角。精英们需要一场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恨悠悠球 最新章节【】第一三六章 色即是空 36 灾难与福音(一),网址:https://www.yaoyun.org/44/4498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