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2/3)

作品:《大明求生记

了。如何?”

盛弥一听,立马说道:“知府大人此话当真?”

要知道,此时一般的私塾教书先生,每月薪水只是二两纹银,大一点的私塾是三两纹银,章子俊所说的庐州书院当然要比那些私塾高大上一点,能开出八两纹银出来,当然把盛弥笑的见牙不见脸了。

可问题是目前这个庐州书院还在规划图上,就在南熏门往西一点的地方,地块是划定了,可是连一块砖也没有,这就是说,是让盛弥去负责营造,等建成后才能做教授,在盛弥想来,这大半年来,都在营造房屋,建个书院也没什么,还能摊上个书院创始人,往后在庐州书院记上一笔自己的名号。

章子俊说道:“对对,对,等书院建成,必定在书院内立碑,刻上书院初创都有那些大儒文士。”

在不知不觉中三位通判全部有了自己的工作,这些工作自己是不能出面的,就让自家人或是族内的人员担任,或是开办商行,到处采买。比如吴蕴中目前就让几位大伯的儿子到处去贩运原木运往庐州。王芿峤干脆让自己的族亲打铁的打铁、编芦席、烧石灰、挖河沙、开石料、烧砖瓦,俨然成了一个建材供应商。而同知祝浩铭成了一位包工头,专门招收民工,建造房屋,也不知怎么的,跟王芿峤还配合的很默契。

曹衡被李胜招来,在庐州已经二个月了,在这些日子里几乎跑遍了庐州所有地方,主要是考察,如果“钱庄”能专为购房借贷,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按章子俊的说法就是开一个“钱庄”专门为购房者发放贷款,叫做“抵押贷款”,对于贷款购房的利率不用太高,而贷款银子只能用于购房,贷款分为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三个档次,贷款时间越久利率越高,每月还贷,超过三个月没有还贷的话,钱庄就收回购房者的房子再卖掉,而购房者只能从钱庄退回得到三个月的月供银。比如一套最小的“安居房”银钱九两,首付是三两,从钱庄贷六两,按三年期还款,随之超过三个月后,无力还房贷者,就要被钱庄收回,除了退回三个月的月供银外,购房者的首付不退归钱庄。房价越高,首付就越多,要是还不起月供银,那么首付银就没有了,这也是钱庄为了避免损失。而这一切是有知府衙门背书,如果购房者要状告,也告不赢。

曹衡大喜,作为江南世家,开一个钱庄不在话下,缺少的就是机会。

其实古人也有房贷,买房就是向钱庄借贷了,找到一个保人为自己作保,向钱庄贷款,但是利率高的吓人,不过这是针对“贫苦人民”,对于“富人”,钱庄是不会收取利息的,看来,嫌贫爱富还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呢。

还有“钱会”,这是一个存在于几个互相熟悉的人之间的方式。简单说,就是几个玩得好的知根知底的人都要盖房子。第一次大家一起出钱帮第一个人,第二次大家帮第二个人。以此类推,倒是比钱庄更有意思。

现代人总是会对古代有一种误区,那就是,古代科技落后,人口稀少,并且总是有很多人总是将古人当做“奇葩”看待,从很多胡编乱造没有根据,只为了吸引眼球的文字当中,去窥探一个所谓的“古人的世界”,这其实是很可笑的。 古代人口的确不多,平均下来“地广人稀”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真的以为他们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房子吗?

看看大明朝也有城市有乡村,也有密集区和稀疏区,与现代一样,越是发展靠前的繁华地段,房价也就越贵,汉朝时期虽然贵,但是攒几年还能凑合,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搬一辈子的砖也不见得能买一套百万钱的房子。

宋朝就是房价的巅峰了,苏轼为官多年,职位不低,但是自己儿子结婚居然还得找别人租房子办喜事,因为没有场地啊。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求生记 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网址:https://www.yaoyun.org/318/3189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