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七章 千疮百孔(四)(2/3)

作品:《大明求生记

廷官员,为民请命理当为先,不过老夫归心似箭,想要尽快回归故里。”

“唉呀,还请老先生多留几日,住客栈所资理当为府担了,等应天府来人后,陶大人如实把起火之事说明就成,本府感激不尽… … 。”

章子俊内心大喊,高啊,这他妈的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还让陶鲁去作证,把事情洗白,真乃天衣无缝也。

三天后,由督理南京粮储的右都御史周瑄,巡视应天府的洪性姗姗来迟,洪性朝廷明发抵报巡视应天府的巡按御史,所到之处仪仗举牌林立,古代是等级社会,各个阶层对应有相应的等级,统治者运用礼制的规范,制约低等级成员在礼制上的僭越,防止犯上作乱,保持日常等级秩序,以实现稳定。除了官服外,还有仪仗舆卫 ,舆卫是指乘坐的舆(车)、肩舆、轿,以及仪仗仪卫。轿,有明轿、暖轿。以轿的盖、幨、帏之质料颜色,以及抬轿子人数等,定不同爵位的享用规格。

京官三品以上、京堂,轿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乘轿,轿夫四人,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轿顶用锡,轿夫二人。地方官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轿夫四人。杂职乘马。钦差官,三品以上,轿夫八人。

京官仪仗。以所设棍、伞、旗枪等的种类、数目,及前引、后从人数,分别等级。如一品官,仪仗为金黄棍二、杏黄伞一、大小青扇二、旗枪八。常日前引二人,后从八人。四品官仪仗,无棍、杏黄伞一、大小青扇二、旗枪四。常日无前引,只有后从二人。五品以下官均用青素扇一,常日惟后从一人。

直省文官仪仗。总督以下,其仪仗所设青旗、飞虎旗、杏黄旗、青扇、兵拳、雁翎刀、兽剑、金黄棍、桐棍、旗枪之种类、数目及回避、肃静牌数目,分别等级。

如果官员出行走水路,则必择高大楼船,舱门贴红纸字条,旗、牌、伞、扇插列舱面,也鸣锣开道,锣声一响,行舟让路,两岸肃然。出行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3响或7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呜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行,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无之,则被认为不成体统。

打头的大船上就是南京右都御史周瑄了,周瑄,字廷玉,号葵轩,山西阳曲人,由乡举入国学,正统中,除刑部主事,善治狱。正统十三年迁员外郎,景泰元年超拜刑部右侍郎,天顺年门达大兴冤狱,转南京掌工部事。成化初迁右都御史,督理南京粮储,后迁南京刑部尚书。

随后巡按洪性用的是呜锣十一响,除了回避、肃静这些举牌外,在大船中间一杆旗上有“代天巡视”,两边分插官衔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字样,洪性曾任詹事府右春坊所以也打出了右中允的牌子,百姓一看就知道来头不小。

扬州有专门供各地来办事的会馆、商会等场所,在这些场所中,除了能住宿吃饭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同乡能汇聚一起,做生意也不会被骗,另有了解行情,相互帮助。

在众多的商会中数徽州会馆为最,徽州在扬州有歙县商会主要为盐商,休宁会馆主为典当商,也顺带着从休宁来扬州做各式买卖的人,祁门会馆为茶商,也有做盐业的,这些会馆主要提供家乡人在扬州的日常驻足,给上京赶考的举子,南来北往的同乡人图方便。

在扬州南河下街位于城区南面的古运河畔,这里会馆众多,因倚运河而立,除了有名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求生记 最新章节第一百十七章 千疮百孔(四),网址:https://www.yaoyun.org/318/3189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