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2/3)

作品:《大明求生记

人家的管事,这帮人来就是在看,哪一位考生长相、出身、贫富、已婚否等等,要是相中了,就会上前攀谈,“这位相公请留步,请问年龄多少?家住哪里啊?是否婚配啊?”如果回答满意,就会说道:“要是小相公愿意,家有小女可婚配给你。”如果有几家同时相中一人,就会竞争起来,只要这位相公愿意,十里红妆外加田地若干。发展下去,就死拉硬拽而去,这就是“榜下捉婿”了。

这个榜下捉婿在院试后就是“烧冷灶”,图的就是往后能在乡试中出个名次,此时先下手为强,把自家女儿嫁出去,也有一点赌一把的成份在里面,最差也就是个秀才功名,女儿嫁出去最低不会饿死。所以在院试时前来榜下捉婿的人家都是一些小门小户、中资人家及一些商户。

如果到了会试时中榜者,这些“榜下捉婿”者身份也会提高,连一些名门望族,大户商贾前来。因为会试中榜后就是进士了,具有官身了。

由于“翁多婿少”,“挑婿”的凶猛程度无异于“抢婿”,所以民间戏称为“捉婿”。

在科场选婿者,不乏“饥不择食”者,将习俗所重视的阴阳吉凶、什么生辰八字这些,家世背景等都抛之脑后,甚至是这位新及第进士是否还是单身都来不及考虑。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有时年龄也是可以不考虑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科举高中不但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往往也意味着贤妻美妾、事业爱情双丰。这是因为,“榜下捉婿”会让迎娶高门千金的洞房花烛夜在金榜题名后不久便接踵而至。

对于这种“榜下捉婿”的把戏,另有一种“榜前定约,榜后成婚”,这个就是“榜下捉婿”的升级版。

王生家资丰硕,良田千亩,某日,黄生员上京会试,路经王生家庄园,天色已晚求住宿一宿明日就走。王员外尽情接待,分外客气,不想第二天黄书生因连日赶路,染上风寒病倒,无法赶路,只能在王员外家留宿,等待病好。

王生不但热情,还为黄生员找来郎中,生养半月,总算康复,临别时又跟王员外约定,“君若登第,当以息女奉其箕帚。”

第二年,黄果中选,遂为王婿。

苏轼的恩师陈襄就写过:“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户无徭役,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世?”也就是说,只要是读书人,不论你家有多贫贱,若是能够榜上有名,那么光宗耀祖,成为富贵之家必然是指日可待。

先登第、后完婚兼具榜前择婿与榜下择婿二者之长,但往往带来两大后患。

一、女方不能久等。又一书生孙愈与表妹王真真定亲,以“取乡荐”作为成婚的前提。但孙愈赴试“辄不利”,真真“亦长大,势不可复留”,其父不能看着真真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将她许嫁别人。

孙愈因此得下“相思病”,“吐鲜血数块而死”。真真每“垂泪”并“得疾”。

二、男方登科变心。如书生王俊民即王魁与桂英约为夫妻,并在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求生记 最新章节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网址:https://www.yaoyun.org/318/3189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