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传国玉玺(2/3)

作品:《重生三国

大志,有学识,有才干,又能折节下士,我怎么跟他比?”

“志大而才疏,好谋而无断,善交游揽士却不知人尽其才,还要我再说么?”

曹操哑然失笑。

荀攸此时才问道:“国相所将之兵,两万余众,若能尽数留下镇守关中自然是好。只是……”

鲍信是个急性子,不等他说完已经挥手道:“这个公达不必担心,我部两万余众,当然不可能都留下。听其自愿,有要回乡的,或另谋出路的,我不强求。”

荀攸进一步问道:“那,国相估计,最后能留下的有……”

“五千以上。”鲍信说得非常肯定。

闻言,曹操荀攸相视而笑。五千人,与多不多,说少不少,但现在而今眼目下,太珍贵了。

对鲍信的感激无法言说,曹操只有一句话:“我终不叫允诚后悔今日所为。”

其实,鲍信投靠曹操,慧眼识人,欣赏推崇当然是主要的。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出于无奈。去年在洛阳,他劝袁绍先下手为强,袁绍不听,他一气之下领军出走,已然得罪过袁本初一回了。

当然,袁绍并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人。看到他两万余部众的份上,甚至很可能会极力拉拢。

但是鲍信认定袁绍成不了大事,不愿为其效力。哪怕是回到济北任上,甚至是回到故乡兖州泰山郡,还是那句话,你避不开袁绍。兖州牧杨彪,虽说也是名门之后,但他和豫州牧黄琬,恐怕……

所以,与其如此,不如跟曹操留在关中。这片大地虽然凋敝了些,但却不像幽冀中原那样各方都想染指,以曹操之才,关中或大有可为?

里间正说着,外头又来报,说何颙来了。

阿瞒哥先前还有些忿忿不平,我也是名门之后,虽说爷爷是个宦官。怎么风头都让你们抢去了?

但现在,先有鲍信后有何颙,原来,我还这么招人待见?看来,留守关中是对的!

“何伯求可跟朱子昂关系不错。”荀攸这话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指。

但曹操完全不以为然:“你要论与朱广的关系,谁比得过元让?”

与此同时,离曹军营垒不远处的孙坚营中。

帐中地上烤着半只养,肉已经削去大半,剩下的还在余烬上“滋滋”冒着油。程普黄盖两个对坐着,不时去看上首的孙破虏。

江东虎一看就是摊上大事了,只顾喝闷酒。

当再一次将酒盏送至嘴边时,却怎么也喝不下了。

许久,他长叹一声,尽显落寞。这可不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该有的仪态。

正如朱广评价的那样,在汉末群雄中,在讨董这段时期,孙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本着“忠君勤王”之心,埋头苦干,戮力向前,根本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讨董虽然胜利了,他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发现,一个董卓倒下去,下一个董卓有可能就要站起来。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为国家着想了,人人都怀有私心,想尽办法获取利益。

袁绍是这样,曹操是这样,恐怕连邺城那位名动海内的大将军也无法作到一心为公。

难道,汉室真的气数已尽?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创立大汉,又经由光武帝中兴,传至今日,已江河日下?

这些事,固然让他失望。但最让他纠结的东西,此刻就在他手上。

由于年代久远,它已不复当初的光鲜,且几经辗转,数度蒙尘,使得它看起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起眼。如果不是有一角用黄金镶补,它几乎就像是一个“隐士”,而非“土豪”。

但是,你只要将它翻过来,看看上面刻的那八个字,你就会明白它的分量有多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三国 最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七章 传国玉玺,网址:https://www.yaoyun.org/0/25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