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节 皇太后的决断(2/3)

作品:《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吧!”

两姑娘一边穿衣服一边说着闲话,那么自然,似乎没把一旁打坐的刘知易当成一个男子。

王铄案确实该出结果了,刑部难以裁决之后,上报朝堂,皇帝一般并不会马上裁断,而是交给另一个司法机构,大理寺进行审议,大理寺如果也无法裁决,会再次上报,这时候一件案子会上升到最高级别,交给翰林院进行辩法。一般翰林院辩法的结果,皇帝会进行确认。除非皇帝想亲自干涉。

如今掌权的是太后,也遵循了这一些列流程,昨天翰林院已经进行了辩法,结果还不知道,今天应该就有结果了。

……

皇宫,甘露殿。

魏太后面对翰林院的辩法结果,陷入了矛盾之中。

作为女人,当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她很同情王铄,可她还是按照程序,发回大理寺重申,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她还是一个皇太后,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太后,还是一个临朝听政的皇太后。

结果大理寺也审不出个结果,再次上奏;她又交给翰林院,让大学士辩法。不是她不能独断,只是她不想得罪人,她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一言九鼎。可惜她不是皇帝,自从他垂帘以来,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息过,靠着女人的隐忍,怀柔,勉强维持着一个貌合神离的朝廷。王铄是江南王家子弟,在地方上影响很大,她不想得罪这种豪门。所以他希望大理寺也好,翰林院也好,能拿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果,这样她就可以进行认可,而不需要她去决断。

可惜大理寺也好,翰林院也罢,竟然都拿不定主意。皇太后不由恼恨,怀疑是这两个部门也不想得罪人,把锅推到她头上。但转念一想,应该不至如此。两个部门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确实拿不定主意。力主王铄罪不可赦的,在大理寺占据多数,大理寺中法家弟子众多,他们认死理,可在翰林院中,则力主王铄无罪的居多,因为翰林院中儒家弟子居多,他们向来主张刑不上大夫,王铄一个新科进士,能无罪当然好,更何况还有无罪的一套逻辑。

这套在皇太后看来,颇有些强词夺理的逻辑,是那个太学才子提出来的。

“刘知易!”

皇太后皱起眉头,她不止一次听说过这个名字了。只是还无心关注一个太学学生,听说这个学生才气纵横,出口成章,写了不少名诗词;跟岭南王府往来密切,是岭南王的人。最让皇太后关注的,则是刘知易辩法赢了嬴悝,而嬴悝是她亲自点的状元。

如果没有这个刘知易进行的辩诉,王铄罪行没什么争议,他自己都承认了,白纸黑字,就是王家也说不出什么来。可刘知易那一场强辩,让刑部无法定案,送到了朝堂,辗转经过大理寺和翰林院,最后送到她的案头。

面对这复杂的卷宗,太后的笔提起来又落下,反复多次没有下定决心。

就像刘知易猜测的那样,太后决断此案,根本不在乎法理。她考虑的只有政治利弊,判决王铄有罪,得罪了王家这棵江南巨树,江南郡是天下第一大郡,不是土地最大,而是人口最多。夏京所在的夏郡,加上京城,也不过五千万人口,已经是一个大郡,可江南人口高达八千万;不但人多,而且地富,江南平原,北面夏江,南依吴山,一水的沿江平原,河渠纵横交错,沃野千里,桑基鱼塘,十分富庶。大夏朝堂四分之一的财税,从江南郡出。

江南郡富庶,人口众多,出的人才也多,朝廷四分之一的官员出身江南,同气连枝,得罪了王家,间接得罪了多少官员,皇太后不得不反复斟酌;可如果不判王铄有罪,也要得罪一批人,那些守旧的官员,本就对她以妇人的身份临朝不满,三翻四次上书要求皇帝亲政。自己判王铄无罪,显然又会给这些官员制造口实,会再次掀起一股反对她的浪潮。

反复权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五节 皇太后的决断,网址:https://www.yaoyun.org/268/268249/123.html